你的位置:九游vip月卡 > 新闻动态 > 明皇孝武(十三)江南才子唐伯虎陷入科场舞弊案, 背后的起因是什么
明皇孝武(十三)江南才子唐伯虎陷入科场舞弊案, 背后的起因是什么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3:24    点击次数:60

科场舞弊案在历朝历代都有发生,自从唐朝武则天时期确立了科举入仕的制度后,就发生过不少通过舞弊获取科举成绩,进而谋求官职的事件。谈到明朝的科场舞弊案,唐伯虎的科场舞弊案必然是最为引人注目的。这不仅仅是因为科场舞弊的案情十分重大,涉及到内阁大臣李东阳,更是因为唐伯虎是赫赫有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首,在历史文化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。这件案子不仅让大名鼎鼎的唐伯虎无法参加科举,而且也改变了他的人生。此案之后他就此消极颓废,然后放弃了仕途,以卖画了此残生。

唐伯虎科场舞弊案的说法,是因为唐伯虎成名之后,才被人常常提起,在史书上这个案子叫“己未科会试舞弊案”。对于这场舞弊案的来龙去脉,后世的学者们都进行过很多的解读,认为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冤假错案。然而让人意外的是,这场冤假错案在明朝却始终无法得到纠正。明明唐伯虎没有进行科场舞弊,却也遭到了严厉的处罚,被削除仕籍充为小吏。因此很多人对这个案子背后的蹊跷很感兴趣,都想知道为什么唐伯虎会被牵连到这样的案件之中。其实要解读这个案子背后的起因,还得从唐伯虎的朋友徐经说起。

从历史材料来看,这个案子的主角并不是唐伯虎,而是他的朋友徐经。徐经是江阴巨富,在江南也很有才名,与唐伯虎交往密切。弘治十一年的时候,唐伯虎参加乡试,考中了第一名,也就是传说中的解元。第二年唐伯虎便和徐经前往京城参加会试,这也是科举考试最为重要的流程。两人到了京城后并没有如大部分考生一样躲在客栈会馆里备考,而是积极的搞社交活动。这一方面是因为唐伯虎的名气大,在文坛交往的朋友很多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徐经在京城人头很熟,很多京城的官员都认识他。

于是徐经和唐伯虎带着礼物拜访了各方名人,两人顿时在京城声名鹊起,成为当时考生中的名人。在两人拜访的名人中,有两位是跟这次科举考试密切相关的。一位是内阁大臣、礼部尚书李东阳,另一位是翰林学士程敏政。比较凑巧的是,科举开始前明孝宗朱祐樘制定主考官,李东阳和程敏政都在其中。这次科举考试的题目比较生僻,很多考生都考得很差,但唐伯虎和徐经却考得很好。唐伯虎是解元,考得好还情有可原。可徐经却不是解元,他在乡试中只是第四十一名,这就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。

很快就有风声穿出,说徐经在拜访程敏政时拿钱购买了考题,所以他和唐伯虎才能考得比大多数考生都好。这个事情很快传播到了朝廷中,户科给事中华昶立刻出来弹劾程敏政。明孝宗朱祐樘顿时震怒,停止了程敏政的主考官工作,让李东阳会同其他试官进行复审。复审的结果显示,唐伯虎和徐经都不是程敏政录取的。这个结果公布后不但没有平息舆论,反而越闹越大。于是朱祐樘又派锦衣卫复查此案,并且将程敏政等人下狱。调查结果是徐经和唐伯虎没有作弊的事实,但他们在考试前拜访过程敏政,并且送去了见面礼。

这次科举考试的考题是李东阳和程敏政商议上报的,而程敏政又收了徐经的见面礼,徐经和唐伯虎又有金钱来往,这事情说出去就不好听了。虽然没有科场舞弊的证据,但要平息舆论朝廷就必须有所态度。经过各方的上书争论,以及几人当面对质庭辩后,朱佑樘才下旨进行处理。在涉案人员中除了李东阳没有被牵连外,程敏政、徐经和唐伯虎都获罪。程敏政很快从狱中放出,然后以失察之罪被逼致仕。程敏政出狱后不到四天,就因怒急攻心发病身亡。徐经和唐伯虎都被削去仕籍,废除举人的功名,罚做小吏。

这件事来得很蹊跷,去得也很奇怪,留下了不少的疑点。比如在调查过程中,李东阳发现了十三份有问题的试卷,这些都不是程敏政批阅的,但却没有继续追查。李东阳作为主考官,又是出题人,但所有的政治攻讦都对准了程敏政。这里面总是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,让这场科举变得扑朔迷离。在查阅了当时的历史资料后可以发现,这是一场有预谋的阴谋,针对的就是李东阳和程敏政两人。而徐经和唐伯虎只不过是对方发起政治攻讦的工具,利用科举场上的潜规则进行攀污,以达到攻击政敌的目的。

这个案子的关键还是在徐经身上,很多史书上都写徐经是江阴巨富,却很少提到徐经家族的人脉关系及其复杂。他的爷爷徐颐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,少年时曾在国子监学正黄养正门下学习,后来因为出钱赈济灾民而被明英宗朱祁镇招到京城应试。徐颐在京城考的不是科举,而是中书科。因为他的楷书写得好,所以考中后被任命为中书舍人。明朝的中书舍人虽然没有唐宋两朝权力大,但也是起草圣旨必不可少的官职。他在京城当官期间,正好与在翰林院任职的李东阳来往密切,两人的关系非常好。

因为徐颐的原因,徐家和京城的官员们来往密切,尤其是翰林院的官员。李东阳和程敏政都是出自于翰林院,所以两人与徐家都有关系。徐经也就按照当时士大夫交往的潜规则,带着礼物拜访了他们。这种潜规则其实就是士大夫圈子里的惯例,互相派子弟联系拉关系,为官场发展埋下伏笔。这种做法虽然道德上有问题,但明朝的法律并不禁止。所以名家子弟到京城参加科举,都会按照长辈的牵线搭桥拜会各方名士。李东阳和徐经的祖父、父亲都是好友,所以徐经带着礼物去拜会和是很正常的。

除此之外,翰林院编修吴宽、朱希周也都与徐经父子交好,又是唐伯虎的同乡邻居,所以也有拜会的情谊。唐伯虎到京城后,又是由乡试的主考梁储推荐给程敏政的。在梁储出使安南送行时,唐伯虎还请程敏政为他的书籍作序。而且唐伯虎与徐经叔叔徐元寿是莫逆之交,两人有着金钱来往。徐颐去世后,徐元寿还出钱请李东阳写墓志铭。这里面既有几家人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,也有各种金钱来往。不论是写文作序,还是辅导功课,都是有钱资进出的。朝廷官员就是抓住了士大夫圈子的这些人际来往,对程敏政和李东阳穷追猛打。

实际上两人是不可能把试题泄漏给唐伯虎和徐经的,一方面是时间来不及,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没有必要。为了这点小钱断送了前途,两人没有那么傻。两人都是明孝宗朱祐樘的老师,而且程敏政还是明武宗朱厚照的老师。他们都有着远大的前途,何必因小而失大。以华昶、林廷玉为首的科道官员,以士大夫圈子的交际为证据,这显然是预谋已久的政治攻讦。实际上他们也是这个圈子的人,对这种交际非常清楚。但毕竟各种关系盘根错节,谁也说不清楚,所以才成为了被人诟病,也是被人攻击的政治弱点。

朱祐樘明知两位老师都是被人诬陷,但士大夫圈子的事好说不好听,所以没办法进行辩护。而且舆论已经被吵起来了,他没有处置态度是无法平息舆论汹汹的。而且朱祐樘也知道,这次政治斗争的本质并不在科举上,而是科举后的庶吉士改革引发的政治斗争。按照明朝的政治管理,新科进士选官后要进入朝廷进行短期的学习。在六部学习的叫观政进士,在翰林院学习的叫庶吉士。明英宗朱祁镇很重视庶吉士,所以将科举中排名前列的进士选入翰林院,称之为“选馆”。明孝宗朱祐樘更加重视庶吉士,采纳内阁首辅徐溥的建议进行改革。

这次改革后朝廷形成了一个惯例,那就是“非进士不入翰林,非翰林不入内阁”。再结合朱祐樘改变官制,将内阁首辅置于吏部尚书之上,于是内阁大臣们就成了事实上的宰相,故庶吉士也号称“储相”。经过几年的试用下来,朝廷中出现了个不好的现象,清流出身的官员彻底把持垄断了朝廷官员的任免选拔,几乎所有的执行科举考试的考官都来自于清流,尤其是以翰林院、国子监和东宫居多。这样的情况就让很多地方上升通道被堵塞,地方官无法上升到朝廷出任内阁官员,而作为监察的科道官员也没有了当内阁大臣的机会。

如此情况让这些官员非常不满,所以各种政治斗争不断发生。李东阳作为内阁的二号人物,翰林院坐馆三十多年老翰林,在清流官中是举足轻重的。程敏政是朱祐樘和朱厚照的老师,当朝翰林学士,未来预定的内阁大臣,其政治地位堪比吏部尚书。他们两人垄断了选拔官员的程序,自然会遭到其他官员的攻讦。徐经和唐伯虎的高调,让这些官员抓住了机会,以攀污的手段将两人拉下马,借此破坏从科举到庶吉士,再到翰林学士和内阁大臣的晋升制度。虽然这样的制度朱祐樘是很清楚的,也是他所希望的理想的执政模式。

但庶吉士和翰林官只是众多明朝文官的极小部分,这种小集团利益堵塞大集团上升通道的情况,必然遭到对手的攻击。以前清流官和浊流官发生冲突时,科道官员都是以清流官自居。这次科道官员却站在浊流官一方,关键就是在于他们和浊流官一样,失去了入阁的机会。舆论之所以闹得这么大,不是因为科举舞弊严重,而是为了自己的前途,大量的官员在后面推波助澜。朱祐樘虽然是皇帝,也不可能逆转大量官员的想法,只能进行处置。实际上从程敏政、唐伯虎、徐经三人的结果来看,明显有朱祐樘袒护的成分。

唐伯虎和徐经虽然冤枉,但也是保护李东阳的需要,否则内阁晋升制度将遭到严重的破坏。如果内阁晋升制度被推翻,明朝政局将引发地震式的翻天地覆。朱祐樘为了稳住政局,只能牺牲唐伯虎和徐经。唐伯虎两人最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,被迫背上了科场舞弊的骂名。因为查无实据,所以朱祐樘顺手又将反对者中打头的华昶、林廷玉贬官,算是各打五十大板。这种搞法明显是和稀泥,但也压住了不断发酵的舆论,暂时平息了政治风波。只可惜唐伯虎诺大的才名,对官场完全失望,只能隐藏于世间卖画为生。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  • 相关资讯